头部在线商城

>
>
>
吴文富:品质和创新是发展利器

联系我们

关于我们

页面版权所有:金冠食品(福建)有限公司     闽ICP备12012518号-1   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泉州

产品展示

福建省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安泰路6号

 

0086-595-88178880

新闻资讯

NEWS

行业动态
企业快讯
品牌快讯

吴文富:品质和创新是发展利器

浏览量
【摘要】:
吴文富,1955年7月生于晋江市罗山镇,金冠食品(福建)有限公司董事长。福建省优秀企业家、晋江市人大代表、国立华侨大学商学院兼职教授、晋江国际商会副会长、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青委会常委、福建省食品行业协会副会长、泉州市食品行业协会会长、晋江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、晋江市罗山镇侨联主席。 在七个兄弟中,吴文富排行老三。上个世纪70年代,才十几岁的吴文富就与兄弟们办起了面条、面线加工厂,迈出了食品深加
吴文富,1955年7月生于晋江市罗山镇,金冠食品(福建)有限公司董事长。福建省优秀企业家、晋江市人大代表、国立华侨大学商学院兼职教授、晋江国际商会副会长、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青委会常委、福建省食品行业协会副会长、泉州市食品行业协会会长、晋江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、晋江市罗山镇侨联主席。
 
在七个兄弟中,吴文富排行老三。上个世纪70年代,才十几岁的吴文富就与兄弟们办起了面条、面线加工厂,迈出了食品深加工的第一步。自此之后,他在食品业一走就是30年。
 
从16岁开始加工面条闯市场,到后来生产糖果、饼干,再到罐头,接着又转做糖果、果冻,然后是饮料,后来专心做调味品直到现在,在这个过程中,吴文富有过太多的尝试和努力。业内有人评价,吴文富推动了泉州食品工业的发展,乃至福建食品工业的发展,是本地一位极具威望的食品业的“领头大哥”。
 
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庞,犹如一本厚重的书卷,被岁月飞刀雕琢出来的皱纹,记载着他太多不平凡的经历。
 
“百变金刚”一身闯劲
 
“刚创业那几年非常艰苦,自己不仅要做操作工、搞推销,还得当搬运工,经常是衣服一换就是另一个角色。”谈起自己当年的创业经历,与记者并肩坐在沙发上的吴文富感慨万千,眼神中露出一丝沧桑。
 
1980年,刚刚创办晋江湖格食品厂的他,由于手头资金不多,请的工人很少,为了省钱,采购原料时,他亲自用自行车或手推车去拉;生产时,他和工人一起当操作工;推销时,他和几个兄弟一起背着整包的样品,四处奔波,一两公里的路程,一毛钱的公共汽车票,他都舍不得花。在省外推销时,他一天跑一个地方,白天四处推销,晚上就露宿在火车站。而一到出货时,他又变成了搬运工和装卸工,将货装上车,到达目的地后又得自己卸货。从采购到生产再到销售,他都亲历亲为,俨然一名不知疲倦的“百变金刚”。那时,他采取的是生产一批卖一批,卖完一批再生产一批的滚动策略,积累起第一桶金。
 
“当时也没觉得苦,什么都不怕,可能因为年轻,不知疲倦。记得有天晚上,到江西时,碰到几个流氓想抢劫,那时身上带着一些钱。我看他们不怀好意地走过来后,撒腿就跑,但这些家伙紧追不舍。直到我跑进火车站看到警察,那伙人才散去。”回忆起当时的情景,他说自己从未感觉害怕,因为那种事当年在外跑市场时经常碰到,只觉着自己有一身的创业冲劲。
 
引领罐头转向外销
 
几年下来,逐渐有了一些积蓄,吴文富依然采取一贯的“滚动策略”,将资金不断投入到工厂中,扩大生产规模,引进先进设备、技术、人才,建设厂房。
 
1985年,他第二次扩大厂房,开始生产罐头,率先走出了一条“内销转出口”的成功路。当时,福建有不少罐头厂,由于大多数企业家还不熟悉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,怕在国外吃亏,而且出口许可证不易获得,罐头的出口门槛高,大部分企业都做内销。然而,对于国内市场来说,罐头在当时还是奢侈品,国内市场空间不大,而发达国家的罐头食品市场需求却很大。吴文富看到了国际市场的这一亮点,便想方设法将自己的罐头产品出口到国外,为福建罐头企业闯出了一条“内销转出口”的“血雨腥风”路,引起了国内同行的纷纷仿效。
 
1989年,在吴文富的经商生涯中,又是一个特别的年度。这一年的成功谋划,让金冠插上了腾飞的双翼。那一年,原料价格狂跌。当时,金冠已具备一定规模,拥有较雄厚的资金和实力。从事多年食品深加工的吴文富再一次预感到这其中的商机,于是,开始大量采购囤积罐头的原料———蘑菇、水果等。事实证明了他的先见之明,短短几个月后,原料又开始涨价,他赚得盆满钵满。
 
经过那一年的转折,金冠的实力水平又提升了一个台阶。1990年,吴文富第三次扩大厂房,并开始经营饮料产品,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。1992年,他选址晋江湖格工业区,建起面积达6800平方米的工业园,投资创办金冠集团。此时的金冠决定主打糖果产业,并开始生产果冻及饮料,同时将触角延伸至服饰及包装袋。
 
亿元转型做调味品
 
上世纪90年代后期,欧盟对中国出口酱油进行封杀,理由是这些出口酱油含致癌物三氯丙醇。媒体大量的报道让吴文富捕捉到了这样的信息:中国当时真正属于天然酿造的酱油很少,市场上百分之七八十的酱油都是调配出来的,生产酱油的企业很多是家庭小作坊。经过多方调查,他又发现,由于欧盟的封杀设限,当时国内不少调味品企业开始走下坡路,而国内的调味品市场,尤其是高档调味品,出现了大片空白。
 
此时的金冠集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,已具备相当实力。不安于现状的吴文富有了再创品牌、转型调味品的雄心。他的这一决断成就了今天家喻户晓的“金冠园”品牌。
 
酱油是老百姓饮食中最重要的调味品之一,中国人餐餐离不开它,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巨大空间,而食用质量有问题的酱油势必会影响到老百姓的健康。基于各种调查分析,吴文富毅然决定转做调味品,并且从选定这个行业伊始,就定位做中高档产品,立志做民族品牌。1999年,吴文富投资1.5亿元,在晋江五里工业园区内建设占地4500平方米的厂房,创建了金冠集团之“金冠园”牌酱油调味品企业,选择高盐稀态古法晒制之工艺生产高档、纯天然酿造酱油及其他调味品。
 
酱油的生产工艺分为酿造和配制两种。配制酱油是通过一部分酿造酱油加上盐酸水解蛋白调味液、食品添加剂等调配制成,生产快、成本低,可是这样配制出来的酱油含有经化学反应的可致癌物质三氯丙醇,对消费者的健康危害很大。而酿造酱油是以大豆、小麦为主要原料,经过微生物酶的发酵作用酿制而成。其酿造工艺又分为高盐稀态和低盐固态两种方式,尤以高盐稀态工艺酿造出来的酱油品质最佳,但其投入成本极大,生产周期也最长。当时国内市场上的酱油质量参差不齐,多数商家为求眼前利益,一般都采用简单的配置工艺来制造酱油,这就使得整个酱油市场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。吴文富意识到,只有生产高品质的酿造酱油,走品牌化的道路才是酱油行业的出路。
 
“替消费者负责,要做就做最好的。”从一开始,吴文富就决心把产品质量定位在高起点、高标准上。在生产酿造酱油的过程中,他严格要求精选优质黄豆、面粉为原料,专门从香港聘请著名专业技术工程师,采用高盐稀态酿造工艺,并利用闽南地区特有的沿海温和气候,经过微生物酶的作用,5—6个月天然古法日晒精心酿制。这种酱油不但不含三氯丙醇,而且富含氨基酸、蛋白质等多种有益人体的营养物质,其酱油味香色纯,微甜,原汁原味,风味独特,口感极好。一经投放市场,深受各地消费者青睐和赞誉。
 
品质基础创新不断
 
随着“金冠园”酿造酱油等系列调味品在市场上畅销走红,一直比较平静的福建调味品市场出现新的变化,早些年在福建市场占绝对份额的几个调味品品牌因“金冠园”酿造酱油的强势介入而逐步退缩。
 
“以前买瓶酱油都是从广东、上海进货,现在我们自己生产的金冠园酱油都卖到了广东、上海一些酱油大厂的家门口。”说起这一点,吴文富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神采。
 
现在,“金冠园”牌酱油畅销全国各地并大量出口东南亚、欧美等地区。
 
“做酱油就像炖牛腩,得慢火炖才好吃,最忌急功近利。”在金冠园样品展示厅里,吴文富从柜台上轻轻取下一瓶酱油捧在手心上,对记者说,品牌最终是以达到消费者满意为目的,“金冠园”要做消费者最放心、最信赖的品牌,首先就是要在产品品质上让消费者放心,只有以品质为基础,以创新为动力,品牌才能水到渠成,品牌之树才能常青。
 
2002年,在全国同行业中,“金冠园”酱油成为首批获得国家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之一,被评为“农副产品龙头企业”。2005年,“金冠园”被认定为“中国驰名商标”,“金冠园”酱油被授予“国家免检产品”称号。2006年,金冠公司被福建省卫生厅授予食品卫生“A”级企业荣誉,据悉,目前省内获“A”级荣誉的酱油生产企业仅金冠一家。如今,金冠公司已发展成为福建省最大的一家调味品生产和研发基地。
 
“品质和创新始终是金冠园发展的两把利器。”吴文富说,创新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质量,特别是对于食品企业来说,质量问题是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。严格的管理是质量过硬的前提和保证,企业只有孜孜以求,尽心尽力琢磨管理的完善和质量的提高,品牌的树立才有根基和可能。
 
吴文富认为,创新是多方面的,包括用人理念、技术设备、企业文化以及接班人的培养等。而用人理念的创新是先导,金冠强调“不拘一格用人才”,让优秀人才才尽其用,发挥团体核心力。科技创新是内容,没有好的科研技术,企业创新就是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,也就谈不上发展壮大。文化创新是内涵,品牌好比一棵树,有它自身的生长规律,品牌问题实质就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的表现。一个企业要做成百年品牌,确保永续经营,就需要培育下一代接班人,如何选择接班人、培养接班人,这也是阶段性的,也是一种创新。
 
致富思源。在投资创业的过程中,吴文富时时不忘投身于家乡的各项公益事业,坚持以回报社会为己任。近几年来,他已捐资300万元用于修桥拓路、文化教育及其他公益事业。他还运用自己的各种关系,联络许多海外侨胞回乡投资办厂,帮助地方吸引外商投资达数十亿元。